|
姓名 |
杨珍平 |
电子邮箱 |
yangzp.2@163.com |
通讯地址 |
山西省晋中市太谷县亚娱(中国)有限公司官方网站 |
邮政编码 |
030801 |
一、个人简介
杨珍平,女,1973年生,现为亚娱(中国)有限公司官方网站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通讯评议专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通讯评议专家,国家小麦产业技术体系冬春混播麦区栽培岗位科学家团队成员,中国作物学会燕麦荞麦专业委员会会员,山西特色小麦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理事长,山西省旱作农业学会理事,山西省杂粮学会理事,山西省作物学会会员,山西省有机旱作农业专家,晋中市乡村振兴协会专家团特聘专家。
二、学习工作简历
学习简历:
1999.9-2006.7,山西农业大学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专业,博士
1996.9-1999.7,山西农业大学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专业,硕士
1989.9-1992.7,山西省职业师范专科学校种植专业,大专
工作简历:
2021.12至今,John Innes Centre in UK,Academic Visitor/Postdoc
2018至今,亚娱(中国)有限公司官方网站,博导
2012.01-2017.12,山西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科博士后流动站,博士后
2012.12至今,亚娱(中国)有限公司官方网站,教授
2007.12-2012.11,亚娱(中国)有限公司官方网站,副教授
2001.12-2007.11,亚娱(中国)有限公司官方网站,讲师
1999.07-2001.11,亚娱(中国)有限公司官方网站,助教
1992.09-1996.08,山西省应县职业中学,教师
三、研究方向
1. 旱作栽培与作物生态
2. 旱地作物-土壤互作与调控
3. 天然植物功能成分挖掘与利用
四、教学科研概述
承担本科生《植物学》、《功能农业概论》,博硕士研究生的《植物营养学研究进展》、《植物营养分子生物学》等课程。副主编、参编《植物学》(普通高等教育农业部“十二五”规划教材和全国高等农林院校“十二五”规划教材)两部和《植物学实验实习教程》1部。 植物学课程入选2020年度山西省高等学校精品共享线上教学认定课程,排名第二。获山西省高等学校教学成果奖特等奖1项、一等奖1项。
长期从事作物根土系统与土壤改良及植物功能成分挖掘利用的科研工作,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中央引导地方科技发展资金、山西省农谷建设科研专项、山西省科技攻关、山西省青年基金等项目7项,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专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常规性科技援助项目、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山西省留学基金、山西省自然基金等项目10余项。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100余篇,其中25篇被SCI收录,6篇被EI收录。出版专著2部。获国家专利6项。制订行业标准1项,山西省地方标准7项。获山西省科技进步奖(科技进步类)一等奖1项、(自然科学类)二等奖1项,山西省首届标准创新贡献奖三等奖1项。副主编农业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规划教材《春小麦规模生产》1部。
五、教学科研项目
(一)教学:
1. 农学类专业植物学课程群教学科研一体化建设探索与实践,山西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创新项目,主持
2. 植物学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与创新,山西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创新项目,排名第二
3. “导师制和项目法”在功能农业实验课程建设中的应用研究,山西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创新项目,排名第二
4. 植物生产类专业“242”学-研-产递进式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山西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创新重点项目,排名第四
(二)科研
1. 肥-水运筹改良黄土母质生土地作物根土系统垂直分布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主持
2. 作物高效施肥技术研究与示范——山西小麦玉米轮作区土壤养分调控及高效施肥技术研究与示范,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主持
3. 北方一熟区耕地培肥与合理农作制——山西一熟区耕地培肥与合理农作制,农业部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主持
4. 绿肥油菜多样化种植提升北方一熟区耕地土壤微生态机制研究,中央引导地方科技发展资金项目,主持
5. 硒氮互作下燕麦根-苗-土硒氮代谢及籽粒特征性氨基酸形成机制,黄土高原特色作物优质高效生产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课题,主持
6. 国家小麦产业技术体系冬春混播麦区岗位科学家十二五、十三五、十四五专项,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专项经费,团队成员
7. 有机旱作农业耐瘠抗逆节水增效技术模式与应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北方干旱半干旱与南方红黄壤等中低产田能力提升科技创新”专项,参加
8. 特色作物新种质创制与有机旱作农业技术示范,国家常规性科技援助项目,参加
9. 山西功能农业共性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山西省重点研发计划重点项目,参加
10. 山西省典型生态区土壤功能元素的本底研究,山西省农谷建设科研专项项目,主持
11. 山西省优质专用小麦品质调控与开发,山西省回国留学人员重点科研资助项目,参加
12. 不同麦类不同粒色优良种质资源发掘与加工利用研究, 山西省科技攻关计划项目,主持
13. 不同类型作物根系生长及其分泌物对土壤理化微生物特性的影响,山西省青年基金项目,主持
六、代表性论文
1. 第一作者. Variation of Bacterial Community Diversity in Rhizosphere Soil of Sole-Cropped versus Intercropped Wheat Field after Harvest. PLoS ONE, 2016, 11(3):e0150618.(SCI)
2. 第一作者. Exploration of soil microbial diversity in rhizosphere of some Triticeae species in Shanxi, China. Applied Ecology and Environmental Research, 2018, 16(5): 5933-5954.(SCI)
3. 通讯作者. Melatonin alleviates aluminum-induced growth inhibition by modulating carbon and nitrogen metabolism, and reestablishing redox homeostasis in Zea mays L. 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 423(2022)127159. (SCI)
4. 通讯作者. Rhizosphere soil properties, microbial community, and enzyme activities: Short-term responses to partial substitution of chemical fertilizer with organic manure.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299 (2021) 113650. (SCI)
5. 通讯作者. Combined foliar and soil selenium fertilizer increased the grain yield, quality, total se, and organic Se content in naked oats. Journal of Cereal Science, 2021,100: 103265. (SCI)
6. 通讯作者. Combined foliar and soil selenium fertilizer improves selenium transport and the diversity of rhizosphere bacterial community in oats.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Pollution Research, 2021.DOI: 10.1007/s11356-021-15439-4(SCI)
7. 通讯作者. Effects of Herbicides on the Microbial Community and Urease Activity in the Rhizosphere Soil of Maize at Maturity Stage. Journal of Sensors, 2021. DOI: 10.1155/2021/6649498(SCI)
8. 通讯作者. Sowing Methods Influence Soil Bacterial Diversity and Community Composition in a Winter Wheat-Summer Maize Rotation System on the Loess Plateau. Frontier in Microbiology, 2020 (11): 192. (SCI)
9. 通讯作者. Responses of rhizosphere soil bacteria to 2-year tillage rotation treatments during fallow period in semiarid southeastern Loess Plateau. Peer J, 2020(8): 25.(SCI)
10. 通讯作者. Ridge-Furrow and Film-Mulching Sowing Practices Enhance Enzyme Activity and Alter Fungi Communities. Agronomy Journal, 2020.DOI: 10.1002/agj2.20417(SCI)
11. 通讯作者. Effects of green manures during fallow on moisture and nutrients of soil and winter wheat yield on the Loss Plateau of China. Emirates Journal of Food and Agriculture, 2017, 29(12): 978-987.(SCI)
12. 第一作者. 晋中小麦不同群体光合性能的分析, 作物学报, 2004, 30(9): 879-883.
13. 第一作者. 苜蓿根系生长对黄土母质生土的改良效应, 草地学报, 2012, 20(3): 489-496.
14. 第一作者. 混作在黄土母质生土改良中的应用,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2011, 17(3): 388-392.
15. 第一作者. Cd胁迫对5种植物体内Cd积累及根际土壤特性的影响, 水土保持学报, 2011, 25(6): 186-192.
16. 第一作者. 黄土母质生土当年施肥对混作根际土壤生物活性及土壤营养的影响, 水土保持学报, 2010, 24(5): 223-227.
17. 通讯作者. 黑麦多酚提取物对猪肉丸冷藏期间氧化稳定性和品质的影响. 食品科学, 2020, 41(9): 175-181.(EI)
18. 通讯作者.. 黑麦类黄酮最佳提取条件及清除亚硝酸盐能力研究. 中国食品学报,2017, 17(1):126-133.(EI)
19. 通讯作者. 燕麦多酚对冷却猪肉的保鲜效果. 食品科学,2016, 37(10): 278-282.(EI)
20. 通讯作者. 红粒小麦粗类黄酮的水浴醇提工艺优化及体外抗氧化研究. 中国粮油学报,2015, 30(7): 12-18.(EI)
21. 通讯作者. 黄玉米粗类黄酮提取工艺正交试验优化及其体外抗氧化活性. 食品科学, 2015, 36(20): 62-66. (EI)
22. 通讯作者. 饲料油菜压青还田对后作小麦土壤真菌群落的影响. 微生物学报, 2021-06-11
23. 通讯作者. 不同轮作模式对潮土团聚体及其有机碳分布的影响.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2021, 27 (1):81-88.
24. 通讯作者. 施硒肥方式对强筋小麦产量、硒累积分配及籽粒营养品质的影响.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2021, 27 (1):112-120.
25. 通讯作者. 黑麦籽粒多酚提取工艺优化及其成分鉴定. 中国粮油学报,2020, 35(10): 161-168.
26. 通讯作者. 不同作物秸秆还田对潮土结构的改良效果. 水土保持学报, 2020, 34(4): 230-236.
27. 通讯作者. 饲料油菜作绿肥对后茬麦田土壤肥力及细菌群落的影响. 中国农业科学,2019, 52(15):2664-2677.
28. 通讯作者. 黑麦多酚提取工艺及体外清除亚硝酸盐研究. 中国粮油学报,2016, 31(11): 118-123.
29. 通讯作者. 当年肥料深施对生土棉花根-冠-土系统建成的影响. 水土保持学报,2016, 30(1): 218-224.
七、专著教材
1. 饲料油菜作绿肥提升黄土高原耕地土壤质量研究,中国农业出版社,2022,独著;.
2. 黄土母质生土地作物根土系统研究,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独著;
3. 植物学实验实习教程,中国农业出版社(普通高等教育农业部“十二五”规划教材,全国高等农林院校“十一五”规划教材),2016,参编
4. 春小麦规模生产,中国农业出版社(农业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规划教材),2015,副主编
5. 植物学,中国农业出版社(普通高等教育农业部“十二五”规划教材,全国高等农林院校“十一五”规划教材),2014,副主编;
6. 植物学,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全国高等农林院校“十一五”规划教材),2014,参编。
八、成果专利规程
(一)成果:
1. 农科院校植物学精品课程特色化建设与实践,2019年山西省高等学校教学成果奖特等奖,排名第二
3. 依托农科教基地合作培养“顶天立地”硕博新农人的特色路径探索及实践,2021年山西省教学成果奖(高等教育)一等奖,排名第七
3. 旱地小麦蓄水保墒增产技术与配套农业机械研发应用,2015年山西省科技进步类一等奖,排名第四
4. 黄土高原旱地作物根土水气系统研究与水肥高效利用机制,2019年山西省自然科学二等奖,排名第三
5. 旱地冬小麦蓄水保墒增产技术规程,2019年山西省首届标准创新贡献奖三等奖,排名第三
6. 旱地小麦蓄水保墒增产技术与配套农业机械研发应用,2014年山西省高等学校科技进步类一等奖,排名第四
(二)专利:
1. 根室根管配套起吊装置,专利号:ZL 2017 2 0596387.0,第一
2. 简易型土壤水稳性团聚体测定仪,专利号:ZL 2016 2 0547646.6,第二
3. 一种观察幼苗根系的装置,专利号:ZL 2019 2 0440652.5,第三
4. 一种多通道定容装置,专利号:ZL 2018 2 1553515.5,第三
5. 旱地防土样掉落取土器,专利号:ZL 2017 2 0258127.2,第五
6. 取土器,专利号:ZL 2012 2 0124111.X,第三
(三)规程:
1. 麦茬复种饲料油菜还田技术规程,山西省地方标准,DB 14/T 2333-2021,第一
2. 缺硒区彩麦生产技术规程,山西省地方标准,待发布,第一
3. 缺硒区燕麦栽培技术规程,山西省地方标准,待发布,第一
4. 旱地冬小麦补水灌溉技术规程,山西省地方标准,DB 14/T 2077-2020,第一
5. 中部麦区水地冬小麦高产栽培技术规程,山西省地方标准,DB 14/T 903-2014,第一
6. 旱地冬小麦蓄水保墒增产技术规程,山西省地方标准,DB 14/T 902-2014参加
7. 冬春麦混播区水地冬小麦高产栽培技术规程,山西省地方标准,DB14/ T 1088-2015,参加
8. 富硒马铃薯,中华人民共和国供销合作行业标准,GH/T 1310-2020,参加
九、荣誉奖励
1. 2021年被山西省教授协会评为“山西省高校教学名师”
2. 2021年亚娱(中国)有限公司官方网站“三育人”先进个人
3. 2021年亚娱(中国)有限公司官方网站优秀党支部书记
4. 2018年全国亚娱(中国)有限公司官方网站华北片区首届青年教师教学技能大赛教学综合奖优秀奖
5. 2010年山西农业大学本科优秀毕业论文指导教师
6. 2006年山西省优秀博士论文